马其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亚历山大征服印度的希达斯佩斯河会战
TUhjnbcbe - 2022/11/22 22:34:00

在“高加米拉会战”中,波斯*队造反毁灭性打击,而亚历山大带领的希腊联*却实力未损,在接下来的数年里,他统一了整个波斯帝国,安排好中亚细亚地区的**之后,他又将目光看向了南亚。

公元前年6月,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团翻过兴都库什山,向印度进*,征服印度其实本是亚历山大远征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向印度进*的借口却是由翁菲斯王国太克西斯国王送上门的。

当时在印度河上游和五河地区(今旁遮普邦),翁菲斯王国与波鲁斯王国分庭抗礼,争夺地区霸权。翁菲斯王国的国王太克西斯企图借助刚征服了波斯的亚历山大扩大他的地盘,但是做了“印奸”的太克西斯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这个“带路*”会给印度带来多大的灾难。

亚历山大的印度之行

公元前年9月,亚历山大率领着马其顿*团三万多人,在太克西斯派来的向导的带领下,翻过了海拔公尺的开伯尔山口,顺利的跨越了被人称为“波斯入印门户”的险峻关隘,正式进入到印度境内。*队沿着考芬河东进,沿途征服了阿斯帕西亚人、古拉亚人以及阿萨希尼亚人,同时由于翁菲斯王国的投降,一路上的印度人纷纷向亚历山大投诚,甚至有不少部族首领直接前来拜见这传说中的战神人物。

公元前年3月,马其顿*团来到了印度河边,在这里先遣部队已经在河上搭起了浮桥,*队顺利过河,很快进入到翁菲斯王国的都城太克西拉,在这里亚历山大停留了一个。4月,由太克西斯率领的翁菲斯部队大约五千人做先锋,马其顿*团开始向希达斯佩斯河进*,根据情报,波鲁斯王国已将其全部兵力集结到了该河东岸,决心在这里阻遏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团。6月,马其顿*团开进了希达斯佩斯河西岸,就地扎营,与印度最强大的部队波鲁斯*隔河相望。

此时,波鲁斯的印度*队实力不可小觑,有步兵三万人,骑兵四千人,战车三百辆,更有恐怖的战象二百头,是当时印度各王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而亚历山大麾下,除了增加了五千名翁菲斯炮灰*队外,仍然还是步兵两万五千人,骑兵还是五千人,因此对付印度人的战车与战象成了亚历山大下一步作战考虑的重点。

随着*队全部到来,氛围瞬间开始紧张起来。双方都知道,决战就要来了。

希达斯佩斯河会战

由于夏季的到来,雨量的增加使希达斯佩斯河的河水开始猛涨。搭浮桥是不可行的,容易半水受击,要对波鲁斯*队发起进攻,则需要大量的船只让*队顺利渡河。但是这显然可能性不大,波鲁斯*队的战术就是要凭河据险,渡口都被波鲁斯*队牢牢掌控在手中,所有的船只都被收走,这是要以后方为依靠,与马其顿*团打持久战。

面对这一形势,亚历山大盘算制造突袭的机会。他将马其顿*团分成几个部分,使之向不同方向不同移动,又下令将供应的物资从不同线路运往营地,造成忙碌假象,从而使波鲁斯国王认为,马其顿*团不会很快渡河,可能在河对岸与他们进行长期对峙,甚至有可能要等到夏天的过去,这样波鲁斯*队就开始渐渐松懈起来。

渡河作战,船最重要,可建造新船需要时日,为此亚历山大命令身边的得力干将科纳斯返回印度河渡口,将那里的船只拆卸运来,就这样马其顿*团很快便拥有了一支数量可观的船队。亚历山大将船队配置在营地的上下游岸边,又命令部队忽而登舟,忽而上岸,又以骑兵在岸边奔驰,并高呼冲锋号,所有这些动作都是亚历山大的佯攻而已,但是却给波鲁斯*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就这样久而久之,波鲁斯人终于放松了警惕,看到他们的佯攻也就看看而已,并没有什么作战准备,这正是亚历山大想要得效果。

就在马其顿*团作佯攻时,亚历山大在营地的上游找到一处渡河作战的绝佳登陆点。它离营地大约25公里,那里有一个半岛似的岬角,河道在此绕了一个大弯,而对面河中还有一个小岛,上面林木茂密,隐蔽条件良好。经过一番周密的筹划,亚历山大作出了偷渡过河作战的决定,他选择一个将有暴风雨的天气执行该计划,先以包括骑兵在内的大部兵力,从岬角湾淌水过河,登上河中小岛。然后从那里再登上准备好的船只和皮筏,亚历山大亲率先头部队向计划好的登陆点驶去。等到敌*发现时,马其顿*团已经渡过了大半,而且他们训练有素,一旦登上岸,迅速整顿好了队伍,并编成了战斗队形。

波鲁斯国王获悉敌*过河的消息,急忙派儿子前去迎战,期望在马其顿*团立足未稳之时将其击溃。但是,习惯于奇袭取胜的亚历山大岂能没有准备?他未等波鲁斯*队摆好阵型,令骑兵猛扑而上,将波鲁斯王子带的*队全部歼灭,就连王子本人也在初战中捐躯。波鲁斯国王闻讯,率主力部队赶来,谁知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团已经基本渡河完毕,接下来的战争只能是决战了。

波鲁斯国王也是久经沙场之人,他将王牌*种战象置于第一列,并以步兵填充象兵之间的空隙,同时又在两翼布置了重步兵,在步兵外则是配置了骑兵,在骑兵之前摆上战车,这样堂堂正正的战阵,要想从正面突破,恐怕是难上加难的。于是亚历山大根据波鲁斯国王的阵型,采取了步兵方阵正面阻击,用骑兵绕道侧后翼偷袭的办法。他命令科纳斯率骑兵迂回敌*右翼后侧,伺机进行偷袭,自己指挥骑兵对其左翼发起攻击,而名闻天下的马其顿方阵步兵则是对抗象兵的突进,等到敌*出现混乱再行反击。

两*接战后,波鲁斯*队看到对方骑兵集中运动,他们随之也调动骑兵进行了针对,以防敌*骑兵冲击。而科纳斯的骑兵只是在机动,并没有攻击那个目标的意思,这样一来,波鲁斯的骑兵纷纷追在科纳斯率领的骑兵后面,自己阵型被逐渐搅乱。亚历山大瞅准这一时机,对其左翼发起了强攻,科纳斯也回过头来对右翼进行了强攻,印度人被左右夹击,很快便陷入了混乱局面。而追击科纳斯的波鲁斯骑兵也在混乱中被冲乱阵型,战车更是无法展开,大象被乱兵冲击的开始横冲直撞的逃跑,以至于波鲁斯*队在惨遭屠杀时又互相践踏,造成极大伤亡。当马其顿步兵方阵喊着号子压上来时,波鲁斯*队被完全包围,不久后全*覆灭。

会战结束了,印度人至少损失了两万步兵和三千骑兵,战车全部被毁,大象一只也没留下,这样迅速而巨大的惨败在当时的战争史上是个奇迹。而亚历山大率领的马其顿*团战死不过步兵七百人,骑兵三百人,可谓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而战争的胜利,除了马其顿*团的勇猛善战之外,亚历山大的战术思维和战略眼光是取胜的最重要因素。

公元前年6月,在希达斯佩斯河会战结束后不久,亚历山大继续率*东进,依次渡过了阿塞西尼斯河、锡德拉欧提斯河与希发西斯河,征服了五河地区印度土邦,在征服的过程中无数印度人成为其刀下亡*,有更多的印度人被马其顿*团奴役着修路、造船、运送亚历山大掠夺来的财宝。此后很长时间内,印度没有产生一个类似于波鲁斯王国一样的区域性大国,这皆是亚历山大入侵造成的后果。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翁菲斯国王西斯向亚历山大宣誓效忠,但最终却没落得好下场,国家被毁、财富被掠夺、妻女被马其顿*团的下级*官所占,实在是有苦说不出,看来当民族的背叛者,最后都没有好下场,这是从古至今无数次事实证明了的真理!

亚历山大征服大半个印度后,将目光对准了东方大国,但马其顿*团经过数年的长期征战,厌战情绪高涨,加上印度当时天气炎热,传染病流行,亚历山大终于作出了撤*西归的决定。西方认为这是中国逃过一劫,其实话不能这么理解,中国虽处于混乱的战国时代,但该时代将星云集,中国*事正处于转型期,骑兵已经几乎代替了战车作战,而且数量上要比印度人多的多,且不说他能不能从强悍的匈奴人手中活过来,就当时的战国七雄,哪一个又是等闲之辈?哪一个实力不比波鲁斯王国强上数倍?所以说亚历山大最终还是有心无力,他不可能不知道东方国家的强大,最终还是无奈的选择了退兵,这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做出的正确决定。

评析亚历山大的*事思想

通过希达斯佩斯河会战,亚历山大通过武力镇压,彻底摧毁了印度,降伏了大量的土著部族,从而建立了一个北到多瑙河,南达尼罗河,东跨印度河,西连亚得里亚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在征服过程中他不断将东方的*事思想融入到其率领的*队中,完善了作战方案,透过辉煌的*事战绩,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亚历山大对于古代*事学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1.完善、融合东西方的*事思想,成功打造了一支精良的*队,并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掌握一支英勇善战的*队,是亚历山大建功立业的前提。在多年前的古代,亚历山大首先想到的就是建设*队这桩大事。在*队管理上,他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指挥体系,并任用老成的巴米尼奥为副统帅,令其掌管一个人才荟萃的幕僚集团,集体为*事行动出谋划策,这也是人类*队中“参谋部”的第一次出现。同时又在*队中设置了一个技术服务部,网络了历史学家、地理学家以及建筑家、财务家等等专业人才,以备随时咨询战争中出现的专业问题。

在*队组织上,他把部队编成若干营队,使每个营都可以独立作战,然后以这样的营队编成方阵。故而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既是固定的阵型,有顽强的战斗力,又比较便于机动,方便在作战中加以调整形成突击力量。由于组织精干、灵活,指挥机巧、果断,马其顿方阵在当时的作战条件下,几乎成了攻无不克的铁拳。

在*队教育上,亚历山大一再强调要注重维护*队的士气,鼓舞士兵的斗志,关心士兵的疾苦,这是前人所没有明确提出的。亚历山大每战必亲临前线,甚至多次身先士卒,不顾个人安危。在东征开始前,压力大山对*队中的士兵予以重赏,不管他们是奴隶出身还是贵族出身,一概一视同仁,他拿出大量的王室财产和公有土地分配给出征士兵们的家属,以鼓励他们英勇作战。在战争中,对有功人员更是不吝封赏,他们甚至还能得到假期回家等等。

正是这种种措施,亚历山大所统帅的部队才能保持斗志旺盛,成为横扫亚、非、欧一切对手的常胜之师。

2.亚历山大具有强烈的战略意识,他总能纵观全局,根据局势创造有利于自己的*事行动。印度是当时屹立于东方的一个古老帝国,虽然亚历山大东征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但其底蕴却是有的,尤其是印度人擅长驱赶大象为兵,这是亚历山大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对手。显而易见当时的印度即便已经衰退,但这个帝国仍然具有雄厚的实力,它不仅有着广阔的疆域,四通八达的交通,而且国内的文化比较发达,除了象兵以外,也有数量庞大的骑兵和步兵。

亚历山大为了战胜这个强劲的对手,在战略上是做了充分谋划的,他先是完全收复了翁菲斯王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腹背受敌,同时保障后方交通的顺畅和补给供应的顺利,他从当时的形势出发,作出了两个重要的战略决策:一是扫荡清除了周边依附于波鲁斯王国的割据势力。二是在占领的区域内采取了亲善*策以争取印度权贵的合作和底层人民的支持,从而在印度各邦的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解放者”的形象。

这一系列行为,为亚历山大创造了了极其有利的*事形势,奠定了而后打败波鲁斯王国得以迅速征服全印度的坚实基础。尽管在作战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突发状况,但总体来说,亚历山大一直掌握着战略上的主动权,保持着作战态势上的优势。

3.灵活性、创造性运用战术,完善了一系列的作战原则。冷兵器时代的*事统帅,不仅需要指挥作战,有时还要亲自参加作战。亚历山大就是又善于谋划战争全局的战略家,而且也是善于指挥局部战斗的战术家,他在战术上的独创精神,让他的对手们吃尽了苦头。他善于根据地形条件和战况发展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原则,往往会使敌人措手不及,被动挨打,因而被人们称为“战术天才”。

亚历山大使用战术手段是多样的,但是最突出的可以概括为三部分。一是在兵力使用上,着力选准打击对象恰到好处的投入兵力。二是充分运用进攻行动,经常采取奇袭手段,让敌人防不胜防。三是在作战指挥上,随时掌握敌情,妥善而灵*的实施指挥。

在希达斯佩斯河会战中,亚历山大的战术主要表现为进攻方向的出其不意。在进攻前通过一系列手段完全隐藏了自己的进攻措施,转移了波鲁斯王国的注意力,使得*队发动突袭成功。而在作战中,鉴于印度*队有象兵这个不可抵挡的兵种,于是临场指挥采用了速度牵制原则,避实就虚攻其不备,从而取得了巨大胜利。这表明亚历山大为达到预定目标而实施坚定灵活的指挥,是其作为战术家的一个明显特征。

4.谨慎的采取多种防卫措施,做到确保自身安全和选用有效战法。亚历山大进行了十多年的征战,没有打过真正的败仗,这固然与他在战略战术上具有高人一等的条件有关,但却不能不提保证作战取胜的其他措施。中国古语说的好:“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他在每战前必实施周密的侦查和警戒,合理的安排好阵势和采取有效战法,在后方建立可以退而固守的城镇。

从亚历山大整个征战历史中可以看出,他的一切*事行动都是极为谨慎的,无论行*还是休息,或者是进行作战,他时刻关心着部队的安全,绝不盲目冒险,也从不忽略可靠的保障措施,这从马其顿方阵的改进就可以看的出来。

亚历山大继承了父亲的方阵队形和战术,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对其加以改善,使队形的安排更为合理,部队的安全更为可靠。他的战法是:以马其顿方阵为中央队,希腊骑兵和帖撒利亚骑兵为左翼,以马其顿近卫骑兵为右翼,并特设一队轻骑兵为先驱,而两翼的后方再各配一队轻骑兵。这样一来,骑兵主攻时,步兵方阵可以做盾牌掩护,而步兵主攻时,骑兵又可以防御和掩护。这种方阵战法,在当时的时代的确比较先进,以此就可以看出亚历山大对部队安全的重视程度。

结语

亚历山大的远征给世界*事史留下了享用不尽的财富,可以说他的谋略、原则和措施等等都是*事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无怪乎拿破仑将自己称为亚历山大的学生,并号召*人们努力学习亚历山大的作战原则,认为“这是成为伟大统帅和寻求兵法奥秘的唯一途径”。这话说的并不夸张,他的数十次战役把古代世界的*事学术提高到新的水平,而战争的结果则是超出了战争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客观上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对于促进东西方文化、经济、*治交流,的确功不可没。

参考资料:《亚历山大远征记》、《亚历山大的将道与治道》、《亚历山大帝国》、《印度史》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亚历山大征服印度的希达斯佩斯河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