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林斯同盟中希腊人与蛮族人的身份认同 [复制链接]

1#

总体看来,关于希腊族群概念的变动对希腊地区的形式发展进程的影响,大体为希腊的城邦或独立村社在族群的框架下通过组建同盟的方式实现了更大泛范围内的聚合,从而呈现出一个内部分层的、多样的希腊整体形态。

希腊城邦组成的科林斯同盟以及它成立后同马其顿之间的结盟都是对此的说明。同理,既然形式的发展以族群作为理论框架,无论这个理论框架的形式是最大范围内的希腊族群,或是次一级的伊奥尼亚族群或多里斯族群。

那么希腊人对于“自我”与“他者”两方面族群概念的建构便也具有将诸多次级族群分别聚合于一个内部呈现两极对立框架的整体中的趋势,“希腊人”与“蛮族人”都是由多个次级群体聚合而成的整体观念。

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希腊”的区域概念产生变动。秉持这一理念,让我们再度考察于上文所述的“马其顿人”的身份认同与“马其顿”概念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趋势中,“马其顿人”将作为“希腊人”新增的族群内核归入其中,“希腊人-马其顿人-蛮族人”的三分法身份认同观念将复归于“希腊人-蛮族人”的两极对立观念。

自然,希腊的区域概念也随之受到影响。这明显是“希腊”与“希腊人”的概念内涵的新一轮发展。而究其原因,可从作为族群认同建构主体的希腊人入手,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英国学者伊迪丝·霍尔在研究希腊人的思维特点时有过这样的发现,希腊人喜爱对立性地看待问题,在他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习惯地将世界划分为对立的实体”。而与之相应地,希腊人另一个思维特点便是喜爱类比,他们喜欢寻找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似性,以此让它们互相阐明。

从这两个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到,既然希腊人习惯于对立地看待事物,且擅长在不同的领域中发现相似之处,那么进一步来看,众多不同领域的事物将会因为彼此间所具有的相似之处而被他们归于一个以二元对立的框架进行呈现的整体中,由此形成他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族群认知。

与“自我”相似者为希腊人,与“自我”对立者为蛮族人,希腊人与蛮族人组成了他们所塑造的关于整个世界的族群认知。

而在此基础上,霍尔进一步提出了希腊人的第三个思维特点,遵循对立统一原则。对他们而言,“两种看似矛盾和对立的事物或力量也可能是统一的,或者说,正是这种矛盾性决定了两者相互影响”。他们在对明暗、奇偶、雌雄等现象的分析中便注意到了这些对立事物之间的关系为相互参照,缺一不可。

希腊神话中的能看到一般人无法看到的真相的盲人先知——忒瑞西阿斯、曾犯下弑父恋母的罪行却在之后被人尊奉为阻止逆杀父母行为的英雄——俄狄浦斯,以及亲手杀死了自己孩子却在科林斯附近的神庙中接受祈祷孩子健康之人祈福的美狄亚,此类矛盾设定皆是对这一思维特点的具体体现。

不止于此,类似的情况还有许阿铿提亚节的由来。许阿铿托斯为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受阿波罗喜爱,却在非他所愿的情况下被他抛掷的铁饼杀害。

透过神话的表象探究其本质的话,许阿铿托斯可能是一位前希腊的植物神,他被阿波罗打死的神话是他被多里斯人的阿波罗神取代的反映,其内容的实质是对多里斯人进入该地区情况的一种历史投射式的话语表达。矛盾的是,流行于多里斯人中祭祀阿波罗的节日是以他命名的许阿铿提亚节,在多里斯人的历法中也有许阿铿提奥斯月。

由此看来,希腊人的思维并非顽固不化,他们脑海中对于事物的认知是处于动态地接收、理解与记忆的,所形成的观念也将随着所处情境的变化而不断被更新。并且在他们的脑海中,对立的双方互为参照,但双方的对立状态并不会是静态地、僵化地存在,它们之间的内涵蕴含着被对方同化或向对方转化的可能。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们对于“马其顿人”聚合于“希腊人”族群内核中的发展态势也能形成更为清楚地的理解了。大体可从希腊城邦与马其顿两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希腊城邦方面而言,“马其顿人”身份在被雅典人提出并用以建构“希腊人-马其顿人-蛮族人”的三分法身份认同观念的时候,就已被设立了同“希腊人”一道对立于“蛮族人”的前提,然后才根据希腊性的发展程度差异在“希腊”族群概念的内部与“希腊人”形成对立。

而对于马其顿人而言,他们在经历了贵族的“阿提卡化”并将雅典文化确立为统治文化这一阶段之前,他们本身就是具有希腊性的。据哈蒙德统计,马其顿家园中的地名几乎全是希腊语词汇,早在同希腊城邦公民进行交流之前,马其顿人对崇拜的神灵与月份的命名就主要为希腊语。

此外,马其顿人崇拜希腊诸神,尤其崇拜宙斯和赫拉克勒斯。而关于马其顿人常被大多数希腊城邦公民视为蛮族人的依据之一:希腊城邦公民无法听懂的马其顿方言。

由于它主要作为一种口头交流用语而不是书面用语,因此存世的语料太少,无法被学者确定是否属于一种希腊语方言,但它包括一些起源于早期希腊语的词汇。

他以中世纪的瓦拉几人语言的分化为例,认为古典时代的希腊城邦公民未能听懂马其顿语可能也是主要因为马其顿封闭的地理位置,这导致了希腊城邦公民同马其顿人之间交流的稀少,由此造成双方在语言上的差异。

霍洛克斯则依据掌握的相关资料认为,“马其顿语”要么是一种高度反常的希腊语方言,要么是与希腊语高度接近的印欧语方言,同哈蒙德的观点类似,他同样认为“马其顿语”之所以与希腊语不同,可能是因为马其顿语使用群体同希腊语使用群体之间交流的封闭所致。

不过他认为“马其顿语”的使用群体是在公元前年前中期入侵希腊地区的浪潮中,同印欧语系入侵者的大部队相脱离,进而导致未能与之后成为希腊语使用群体的大部队的发展进程同步。

因此,三分法中“马其顿人”的身份认同的出现虽然缘于马其顿的崛起这一历史情境,由掌握族群身份建构话语权的雅典人提出,构成“希腊人-马其顿人-蛮族人”的族群认知广泛传播于希腊。

但由于希腊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对立地看待世界,并在不同领域的事物中寻找相似之处以将其归入对立的两极框架中的思维特点并未改变,所以同他们所选取的“希腊人”身份标准的符合(虽可以称是他们刻意为之)而得以整体脱离“蛮族人”身份的“马其顿人”,在往后的“希腊人”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中,将出现的发展趋势之一便是随着族群互动情境的改变,“马其顿人”因为对变动中的“希腊人”身份标准的不断契合而彻底融入“希腊人”的身份认同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